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中考资讯 > 政治

高考考试最后冲刺90天 心理专家想办法巧度关

来源:www.zxscf.com 2011-05-27

政治

高考考试日益临近,高中三年级考生的重压也不断增加,加上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成绩陆续公布,线下考生更是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近日,由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步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和上南中学一同举办的“高考考试伴你行”大型心理健康咨询公益活动在上南中学举行。咨询会现场,父母和考生就高考考试前夕的迎考情况、复习冲刺、备考心理调适等问题向专家进行了咨询。

案例1、“考场恐惧症”让考生发挥失常

“平常感觉学得还很好,没感到多大重压,可一旦上考场就莫名紧张。”上南中学的小刘同学,每当快要考试的时候,前两天都会看上去非常不安,有点紧张,情绪波动也会很明显。陪同小刘同学一块儿的父母对此也表示很担忧:“每次进考场就紧张,这到了高考考试可如何解决呀?”

“在考场上做题,时间一直不够用,后考试快结束的时候,就会愈加紧张,反而把原先会的题目也做错了。”三林中学的张同学懊恼地告诉记者,每次考试后,他都会自责。其实要点基本学会了,可一直由于时间不够用,致使乱了阵脚,后面会做的题目也会失分了,一直让他感到遗憾不已。



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永熙表示,学生对待考试感到紧张和有重压是正常的表现。而说到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时,产生的紧张、害怕的感觉,统称为“考试恐惧症”。

“学生对我们的需要特别高或者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都会是致使考试前心理重压的来源。”冯主任提醒,有的父母的无意识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加压,譬如在孩子面前说,“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母亲给你做了你喜欢吃的菜!”等。

考试时心理紧张是很多考生都会有些考场感觉,过度的紧张难免会干扰考生的正常发挥,长此以往会致使考生惧怕考试,产生心理上的回避,更有甚者会引起肠胃不适,晕眩等敏锐的身体症状;除此之外,过大的重压感总是会引起势必的身理反应,手心出汗,脸色苍白,心跳加快,莫名的紧迫感都会减缓思维运动的活跃性。

冯主任建议广大考生,必须要掌握给自己减压,平常进行适合的体育训练,培养好的作息习惯,并可以做一些放松型的练习,譬如深呼吸,第一深吸一口气,尽量的屏住,随后慢慢地呼出,呼出时间越长越好,来回往复做10到15次,这有益于缓解过于紧张的情绪。

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也给出了一些减压的建议,对于有考试恐惧症的同学可以时常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常常去联想与考场有关的事物,如考场的设置,座位的安排等,并可以对考试进行多次的模拟训练,计算考试时间,让自己去熟知考试的步骤和氛围,缓解慌乱的情绪。在平时的休息时段可以多听一些让人感到松弛的音乐,试着想想使自己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应该注意劳逸结合。

案例2、九零后孩子更自主,父母包办不可行

“大家期望孩子考试报名经济类的专业,以后就业面比较宽,最好找工作。但,喜欢看小说的女儿只想考试报名中文系。为此,女儿近还和大家赌气,不想跟大家多说话,让大家感觉非常着急。”咨询会上,一位父母对咨询专家说,父母选的学校和专业,孩子都不认可,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还跟爸爸妈妈争吵起来……这位父母的说法让在场不少父母有同感。

父母坦言,对于目前的孩子,九零后一代,特别是马上高考考试的孩子,父母对他们一般都比较顺从,可以在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交流,也不会给他们导致太大的重压。然而,对于高考考试志愿的选择方面,父母也一直强调,会试图让孩子们听从爸爸妈妈的。“目前社会上角逐多激烈啊,孩子只有选好了专业,以后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家爸爸妈妈比孩子有更多生活阅历,为孩子选择专业也咨询过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借鉴了不少孩子成功的经验。”一位母亲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发现,作为九零后的考生,他们有着较为自主的想法,无论是从选择学校、挑选专业还是挑选就读大学的城市,都充分说明了他们有非常强的自主意识。



对于父母与孩子建议不同的时候,中学高级教师袁老师建议父母,第一自己要端正好态度,当好孩子参谋的角色。

“孩子的平常学习水平及进步潜力怎么样,尤其是其成绩在班内处于什么水平、能录取到哪一类学校等问题,通常来讲班主任老师心中都有个正确评价和估计。父母应该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实事求是地指导孩子填报志愿。”袁老师表示。

冯永熙主任表示,父母和孩子对于填报志愿时的矛盾其实是来自于孩子和父母对于日后职业进步的不同理解。现在有部分上海高中从学生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其实父母应该对高校开设的专业,至少要用半年的时间进行知道,然后从高中老师那里充分知道自己孩子实质的学习情况,和孩子做出充分的交流交流之后,做出符合孩子日后佳的专业选择。

“孩子才是主人,填报志愿切忌包办代替。”父母则应尽量帮助孩子和老师,当令地提出建议,当好子女的参谋。在孩子表达我们的见解和怎么看,父母可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案例3、学习技巧欠佳,生活作息不规律

“打开书复习,总想复习得面面俱到,但总感觉有的要点没复习到,可让我具体举例又说不上来。”小刘同学告诉记者,一直要等到每次考试结束后,才了解原来这个要点没复习到。

另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王同学也讲述了相同的学习状况,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上课讲的要点,自己也可以理解,可偏偏回到家自己复习的时候,就会缺东少西的,也不了解哪儿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记者在咨询现场看到,是由不少父母代替孩子出席的。不少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也有同样的学习困惑和作息不规律等问题。“每次孩子从学校回来先倒头就睡,睡醒了再做作业、复习,到晚上10点左右吃完夜宵后继续复习,直到凌晨两点多再去睡觉。跟他说了不少次如此不好,上课会没精神的,他就是不听。”一位父母焦急向专家求助。

辗转在每个咨询点上,记者发现,现场的很多父母和考生除去咨询关于怎么样在考试期间减压的问题以外,怎么样合理的利用高考考试前的这90天时间,拓展行之有效的复习,怎么样改变学习技巧,调整生活作息规律成为本场咨询会上的咨询热门话题之一。



每一个考生对待考试都有我们的一套学习和迎考模式,找到合适我们的一套学习技巧是可以事半功倍的。中学高级教师、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袁胜芳老师建议考生,在高考考试前每隔一个月就进行自己的学习状况比较。

“考生可以把每个学科、试题题目上的每个考核大类根据某一个时间点进行分类大全,把从第联考的成绩开始排列,直到近的考试成绩单列出来,从中总结出每个部分大类成绩上升或退步是什么原因,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参考依据。”袁老师介绍,借助这种办法,考生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自己在这一学科上的优劣势到底是什么,也不会感动茫然,无从下手复习了。

除此之外,对于考生颠倒生物钟的现象,专家表示,改变这一习惯需要按部就班的方法,不可太过着急。每一个人都有是我们的生物钟,但即便考生觉得凌晨某一时间段自己复习的效率是高的,也得纠正成高考考试的时间作息。考试前保证充足睡眠,养精蓄锐去迎接高考考试是很必要的。挑灯夜战,以牺牲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则得不偿失。

案例4、部分考生父母比孩子紧张

“我跟孩子父亲都挺紧张,但又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一位姓张同学的母亲向专家咨询,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非常随便地跟女儿讲一些从报纸上看来的笑话,说说笑笑间期望可以减缓孩子的重压感,但,我们的重压却愈加大,近睡眠水平也愈加差了。

记者在咨询会上看到,一些考生父母为了多照顾孩子,谢绝了大多数亲友的串门聊天和外出应酬。

“新年后,大家全家都未同意亲戚的邀请,天天在家陪女儿在家,担忧太多的外出活动会让孩子定不下心来。”在交谈中,一位黄先生说,“大家孩子这两次模拟考和联考都发挥得不是非常理想,我总感觉她情绪不是非常高,这该如何解决?需不需要带她去医院看看。”另一位父母说。

从这类父母过度的反应,可以看出,在高考考试面前,考生是坐在考场内的考生,而父母就是全程陪在考场以外的考生,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孩子。

近也是多所的自主招生成绩陆续发榜的日子,得知我们的孩子在自主招生中落榜,不少父母比我们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担心和紧张。



“考试前心理调整比起复习冲刺愈加要紧,考生和父母都需减压才能创造考试前的佳环境。”上南中学张海校长表示。对考生而言,学校的学习环境已经够压抑和紧张了,所以在家的话,父母应该打造一个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而不可以制造考试前紧张的家庭氛围。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不少父母不看电视,没了平时交际。这种过分克制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加倍紧张。”冯永熙主任建议,尽可能不要更改原先的生活方法和习惯,父母之间的担心和焦虑万不可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而是可以通过聊天的方法进行解决,“跟老师谈一谈,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稳定情绪,同时也为选择专业奠定基础。”

冯主任也不赞成在高考考试前一晚,为了让考生免于第二天考试的奔波,在考试知识点周围租住宾馆的行为,他觉得宁愿在考试当日提早外出。他强调,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需要花3至5天的时间去适应并同意,而在考试前一晚让考生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适应的心理反而会干扰第二天的发挥,事与愿违。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

  • 今日高考考试第一天成都考生收到这份备考手册

[]大学专业解析:理学

[]2017年高考考试满分议